□ 胡立彪
最近蔚来首款车型ES8上市成为话题焦点。不管是自动驾驶、全铝车身还是直营模式,蔚来ES8所带来的每一个创新点,都能引发诸多讨论,这在其他国产车身上是从未有过的。然而,正是有太多的创新,不少人对蔚来未来的市场表现表示出了担忧。因为创新是件有风险的事,在一辆车身上的创新越多,风险也就越大。
比如,蔚来推出的“电能服务体系”NIO Power,就因为具有颠覆创新性而备受关注。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发布会上称,其换电站中应用的换电系统已经申请了超过200项专利,3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。然而,蔚来所设想的“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”的换电或充电服务,在许多业内人士眼里却是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这不仅是因为这种换电模式早有人先行实践过(一家名为Better Place的以色列公司早在10年前就推行过,并建立过大量换电站;特斯拉也曾尝试建设可90秒更换电池的换电站),按说已经算不得创新了,更主要是这种模式的先行尝试均以失败告终。败在哪儿?主要不在技术,而在投资巨大且周期漫长,而收效太低。
一些人担心的风险,恰恰就在市场会不会给创新快速而成比例的回报。令人遗憾的是,现实给出的答案是冰冷的。有研究数据显示,企业创业的成功率只有不到5%,创新成功的概率更低,不足1%,而绝大多数创新者其实是为后来者充当了铺路的角色。蔚来将会面临怎么的市场考验,我们拭目以待。
莫说是一家新生企业在创新上要面对巨大考验,那些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的世界级大企业,也会面临创新难题。像苹果这样以创新立身成命的企业,也常遇创新瓶颈,不敢在创新上太冒风险。有人说,iPhone4s后,所有苹果手机都被认为只有一个“新”字,没有那个“创”字。现在的iPhone X,更是被批严重缺乏创新,甚至还被视为拙劣之作。
虽然凭借苹果品牌的号召力,iPhone X应该能够卖出去不少,应该也不会赔钱,但它的出世既难改变iPhone手机整体不尴不尬的市场表现,也难为苹果赢得更多品牌溢价,甚至反倒会因其缺乏创新而消耗其品牌价值。有分析人士认为,苹果iPhone和iPad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,是因为其颠覆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和PC的地位,都重新定位了消费级电子设备行业。但是iPhone X不同,与其他安卓机相比,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功能。
面对这些批评,苹果当然不会认同了:说我创新力度不够,这我认,但我至少还在微创新,而谁要说我是模仿抄袭的伪创新,我得跟他急。其实,客观地讲,苹果每推出一款新产品,或多或少还是有新东西的,不认可这些,非得让它次次创新都颠覆、款款产品都革命,确实有点强人所难。
在有些人看来,创新必须是不同于他人的原创性的东西,就算有模仿也要进行革命性的改变,而在原有技术或产品基础上只做些小修小补,之后给自己贴上“微创新”的标签,这虽算不上大盗,却与小偷无异。这种观点,显然是有问题的。表面看来,“微创新”与“伪创新”,一字鸿沟,水火不容,然而,若把关注点转移到创新本身,我们会发现,这两种观点其实说的是两码事,大可不必针尖麦芒,你死我活。
有学者认为,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,是要有实力的,而创新或巨或微,也是有条件的。既然有人把搞创新等同于闹革命,那就要承认创新是一件有巨大风险的事。人们只看到创新成功者的光鲜,却对那些殒命于创新途中的失败者的巨量尸骨熟视无睹。站在公司角度看,创新这件事更得小心掂量一番。我们知道,行业市场的创新是一个大数法则,这家失败那家成,只要有成就行;而公司角度的创新则有点像一锤子买卖,做成了鸡犬升天,做不成万劫不复。企业以生存为第一要务,为创新孤注一掷,践行“不创新毋宁死”的格言,这样的企业实在是找不出几个。而真要坚持这样做的企业,事实上根本活不了多久。
既然创新是一件有风险的事,而市场又不会给冒险的企业提供多少担保,那么企业小心谨慎,不敢轻易创新,也就可以理解了。像蔚来这样大胆出新,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积极表现了,我们为什么不为它鼓掌,期待它成功呢?关于创新,既要鼓励胆大的,也别看不上胆小的,只要有创新,都是了不起的。 《中国质量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