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哈尔滨10月23日电 题:诺奖得主勒·克莱齐奥:互联网让当代文学更具“可塑性”
中新社记者 王栋梁
“毋庸置疑,在这个媒体革命的时代,互联网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展示创作天赋的机会。”法国作家勒·克莱齐奥在黑龙江大学演讲时如是说道。
近日,第一次来到中国北疆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法国著名作家勒·克莱齐奥在此与中国大学生分享了一场以“论今日之文学”为主题的演讲。
“大家好!”一句标准的中文为勒·克莱齐奥赢得了全场的掌声,他已多次访问中国,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,“文学就像海洋,它没有国界和种族的界限。”
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,“网络”这种新的书写和存在方式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产物,而由此产生的快餐式、碎片化的阅读方式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文学持有悲观的态度,甚至有学者提出所谓“文学消亡论”。
“我是典型的老派作家,至今仍然习惯用钢笔写作。”谈到当代的文学发展,勒·克莱齐奥表示,新兴的阅读方式并不会让文学“消亡”,反而会为文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试验场和赖以发挥的空间。勒·克莱齐奥说,“现在我也喜欢借助电子产品进行阅读,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非常适合现代的年轻人。”
勒·克莱齐奥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,从1963年起从事文学创作,迄今已发表了《诉讼笔录》、《战争》、《沙漠》等40余部作品;2008年10月,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。
“其实我认为互联网让当代文学创作更具有可塑性了。”勒·克莱齐奥认为,若想立足于当今的世界文坛中,一个作家需要努力使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结构适应当代社会,让批判精神成为所有写作的前提。
“我认为对于年轻人的文学创作来说,不能一味追随前代大师去写那些已经被获得的经验,要写个人经验才有价值,即使这种个人经验暂时并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。”在勒·克莱齐奥看来,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刚好让更多的人拥有机会和平台展示个人经验和创作才华。
“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快速发展都是必要的,两者应当相互融合。”勒·克莱齐奥表示,人类平衡和谐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学的,“现实感是科学可以带来的,但是超现实感是需要文学带来。”
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期间,大学生们给予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多次热烈的掌声。
“中国的文化如同一座丰碑!”在谈到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时,勒·克莱齐奥说,“当今的中国,代表着世界范围内的强盛经济体,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,这种文化传统讲述着人类生存的精髓,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。”
在提问环节,一位学生想请勒·克莱齐奥谈一谈对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有何印象,勒·克莱齐奥毫不犹豫地说,“莫言在我心里是一个伟大的作家!” (完)